首页

sM女王视频

时间:2025-05-25 16:58:10 作者:文化观察:除了“杭州六小龙” 浙江数字文化还有什么? 浏览量:40467

  中新网杭州5月23日电(林波)近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上,杭州“六小龙”——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企业代表的数字文化“尖兵”,成为展区最吸睛的一部分。

5月22日,浙江展区的机器人、机器狗吸引大家的目光。 (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供图)

  当杭州“六小龙”以炫酷的AI和机器人等技术成为焦点时,人们不禁要问——除了“杭州六小龙”,浙江的文化版图上还有什么?

  浙江拥有“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古迹遗存、文献典籍等文化资源更是灿若星辰。

  毫无疑问,深圳文博会上的人形机器人跳舞、AI生成影视、元宇宙文旅等黑科技,展现了浙江在“文化+科技”领域的领先实力。然而,若将视线稍稍偏移,便会发现,浙江的文化魅力远不止于此。

  浙江的文化产业不是只有“未来”,还有“过去”和“现在”。

  据悉,本届深圳文博会,浙江展区以“文化与科技共融,历史与未来辉映”为主题,组织了该省90家重点文化企业及特色展示项目参展,共设置“文化名片”“数字未来”“古韵今辉”“非遗文创”四个板块。

  良渚文明是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浙江之窗”。

  “文化名片”板块,展现了良渚玉鸟光影,其顶部造型如钱塘江潮奔涌,而良渚神徽纹则以数字肌理层层叠合,在虚实之间构建“水润天青·玉映文明”的叙事。

  与此同时,其核心展项《良渚·文明之光》通过3D建模,让观众“触摸”五千年前的文明温度。

  “良渚不仅仅是历史,它还可以通过科技活起来。”据“文化名片”板块工作人员介绍,良渚元素被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成为浙江文化输出的重要符号。

  这种“古老文明+数字表达”的模式,正是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既扎根历史,又面向未来。

  而今,杭州良渚遗址古城公园正利用虚拟化、数字化展示,丰富遗址展示体系,建成良渚古城数智体验馆,投入多个互动装置,让群众能够真正“看懂良渚、读懂良渚”。

5月22日,参展商了解浙江科技产品。 (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供图)

  在“古韵今辉”板块,越窑青瓷的釉色在灯光下流转,宋画中的生活场景通过VR技术重现,丝绸技艺被融入当代时装设计。这里没有高冷的文物陈列,而是以互动体验让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我们不是简单地展示老物件,而是用现代设计重构传统美学。”一位参展商以丝绸制成的文创包为例说,“比如这款包,图案来自宋代山水,但剪裁是国际化的,年轻人很喜欢。”

  如果说“古韵今辉”是传统的升级,那么“非遗文创”板块则展现了文化如何赋能乡村。

  瑞安木活字印刷术、金东面塑等非遗不再局限于老匠人的作坊,而是通过跨界合作,成为潮玩、文具,甚至是游戏IP。

  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为例,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201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5年3月,木活字印刷技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钏巧在瑞安展示木活字印刷作品。 周健 摄

  木活字印刷技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钏巧表示,在瑞安,各类充满木活字元素的艺术装置、展馆建筑分布在乡村的角角落落,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实现了非遗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这种“非遗+”的模式,正是浙江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

  从良渚文明到数字未来,从宋韵雅集到非遗共富,浙江既有“六小龙”的科技锋芒,也有五千年文明的深沉底色,更有非遗共富的民生温度。(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哈议会下院议员罗任表示,中哈两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去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阿塔梅肯电视台合作开播的哈萨克语新闻资讯栏目《丝路之上》和《中国要闻》有利于加强哈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对促进两国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

首届武夷论坛召开 中外专家学者畅谈中华文脉

1986年12月,黄宗德离休。离休后的黄宗德离职不离党,退役不褪色,积极发挥余热,担任休养所党委副书记,协助休养所工作。闲暇时,他整理当年的战斗经历,关心教育后人。

首届贵州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会议即将举办

向高攀登,指更高附加值和更高质量。郭丽岩说,目前我国商业航天、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质生产力中的典型领域,增速都很明显。除高技术制造,高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保持在高景气度区间。高技术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正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生成,促进相关产业向高攀登。

一季度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速稳中有升

河池7月5日电(林浩 王以照 黄祖承)7月3日—5日,“巴马瑶族自治县2024年祝著节庆祝活动”在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举办,皮鼓舞、请铜鼓、祭拜“密洛陀”、瑶歌连唱、补粮等演出轮番亮相,吸引各地游客观看。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夯实碳市场基础 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

香港11月11日电 (记者 魏华都)“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2024”于11日揭晓,香港5大领域学者获奖。香港科技创新联盟主席、候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表示,希望通过“中银香港科技创新奖”支持和鼓励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路上继续迈进,特别是50岁以下的新星,“他们是香港科技创新的未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热情对于推动香港乃至国家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